
首先尝试的保时捷跑车在经过多次调整后未能成功停入车位。随后尝试的驾校教练车虽然凭借驾驶经验将车辆停入车位,但由于两侧间距过小,驾驶员无法打开车门下车,最终只能驶离。
最后出现的阿维塔06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案:车主下车后,通过手机操作启动了车辆的智能泊车功能。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,车辆自行完成了泊入动作,并保持了与两侧车辆的安全距离,成功停入。

这场对比,生动地演绎了汽车发展的两个方向。前两者依赖的是驾驶员的“眼力”与“手感”,这在极端场景下对心理和技术都是巨大考验。而阿维塔06依托的是华为乾崑ADS 4辅助驾驶系统,其车身遍布的传感器组,构建了周向感知能力,再经由系统内置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进行实时处理,最终生成并执行泊车轨迹。

在这种极端场景下,智能泊车带来的价值非常具体。化解盲区风险:系统对车头、车侧死角的感知远超人眼,能有效杜绝因判断失误导致的刮蹭。确保结果“可用”:系统在规划时就已将停稳后的开门空间纳入核心考量,从根本上解决了“停得进,出不来”的痛点。
这也预示着,驾驶员的角色正在从纯粹的操作者,向系统的管理者演变。未来,理解智能系统的能力边界,学会在何时信任它、何时接管它,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新技能。
这场发生在狭窄车位前的对比,其意义远不止于展示一项新功能。它更像一个缩影,揭示了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:驾驶,这个被赋予了过多情感与技巧符号的行为,其内核正在被技术悄然重塑。
我们曾理所当然地认为,精准停入窄位是驾驶技术的体现,是经验与手感积累的成果。而如今,技术正试图将这种“技艺”转化为一种稳定、可复制的系统能力。这并非要剥夺驾驶的乐趣,而是在拓展汽车的边界——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响应你操作的机械体,更是一个能理解环境、并自主执行特定任务的智能伙伴。

因此,未来的选择或许不再是“传统”与“智能”的二选一,而是在不同场景下,如何更好地利用工具来实现我们的目的。是享受在开阔道路上亲手驾驭的愉悦,亦或是将城市中重复、耗神的泊车操作交由系统代劳?这种选择权本身,就是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最大馈赠。






